首页  >  头条汇总
春秋战国时期为何英雄辈出

2014-03-25

  春秋战国时期,即公元前770年至前221年的五百多年间,是中国古代历史上人才最为活跃的时期,涌现出了一大批具有雄才大略的思想家、政治活动家、经济改革家和军事外交家,推动社会生产力迅速发展。可谓英雄辈出,群星璀璨。造就如此多的人才,首先取决于特定的时代环境和背景,而统治者们开放的用人思想则为他们施展才华提供了用武之地。

  一、重视提拔重用改革型战略人才

  春秋战国时期,社会历史由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急剧转变,新兴地主阶级走上历史舞台。他们迫切需要打破奴隶主所有制生产关系,进而建立起封建地主阶级所有制生产关系。在数百年诸侯混战的过程中几乎所有的诸侯都意识到,要想在诸侯中称雄争霸,就必须顺应历史潮流,废除旧的制度,建立新的政治经济体制。所以,这一时期改革型战略人才特别受到器重。譬如齐桓公重用管仲,楚庄王重用孙叔敖,秦穆公重用百里奚,秦孝公重用商鞅等。魏国开国君主魏文侯,为了改革朝政,振兴国家,广纳贤才,重用改革家李悝为相进行变法,改革朝政,废除官吏的世卿世禄制,实行“食有劳而禄有功”,对农民进行“尽地之教”,要求农民挖掘地力精耕细作,提高单位面积产量。实行平籴法,丰收政府收购余粮,荒年再以平价粜出,以平衡粮价。确立封建法制,作《法经》大篇。李悝的变法使魏国经济得到迅速发展,国力日强,很快成为战国初年一个十分强盛的国家。另外,燕王哙为了改革禅让于丞相之子,燕昭王为了改革筑黄金台广招天下贤士。所有这些,都是人才史上的动人篇章。

  二、允许人才自由流动,择主而事

  春秋战国时期由于经济的发展,民间开办私学,培养了一批批新兴地主阶级的知识分子,出现了“士”这个知识阶层。“士”是春秋战国时期最少保守思想和富于改革意识的人才层。各国统治者对“士”采取了较为宽松的政策。一是容许“士”有独立的思想和见解,可以任意“纵横天下事”,宣传自己的政治主张,评述各国的政治经济政策,可以自由流动,到处游说。择主而事。二是各国用人不限于在本国范围内选拔,他们择才于天下,搞五湖四海。只要有才,甲国不用的乙国可以重用;在此国不能发挥才能可以跑到彼国去。孙武是齐国人,在齐国不能施展才华,跑到吴国,以论述兵法求见吴王阖阊。吴王见他确有治军之才,任他为将,帮助吴国治军,使之军力倍增,迅速崛起。改革家商鞅在魏国得不到重用,游说秦国得到了秦孝公的赏识。三是用人不论贫贱、出身,唯才是举。在春秋战国时代许多出身贫贱的人得到重用,如苏秦、张仪是贫民,百里奚是五张羊皮换回的奴隶,侯赢原是个守门的小官。他们的才能被发现后,立即受到重用,身价百倍。“朝为布衣,夕为卿相。”就是当时对这种破格用人的情况的一种记载。

  三、广储人才,“养士”之风盛行

  春秋战国时期各国统治者为加强自己的统治地位,富国强兵,积极网罗人才,礼贤下士,“养士”之风盛行。当时,齐国孟尝君田文,赵国平原君赵胜,魏国信陵君魏无忌和楚国春申君黄歇,都以招贤养士,聚集人才,用人所长而著称,历史上被尊为“战国四公子”。他们的门下都有食客数千,这些食客多数是由他们聚集起来的“贤士”。平原君赵胜出使楚国谈判,就从食客中挑选了20名随行人员,其中毛遂“以三寸不烂之舌却十万雄兵”,显示了他的雄才大略。孟尝君田文在他的封地实行“市义”和“三窟之计”,使他得到了群众的拥护,“民称万岁”,“未至百里,民扶老携幼”夹道欢迎他,“使他出相数十年,无纤介(细微)之祸”。其实,这些都是他的食客冯谖为他出的主意。可见当时的“养士”之风是起到了储备人才的作用的。

  四、鼓励百家争鸣

  春秋战国时期,由于“士”的活跃,推动了学术思想的发展,诸子蜂起,议论纷纭,产生了儒、道、墨、法、阴阳、纵横、农杂等各家,在政治学术领域开展各种争论。如天道观、认识论、名实关系、社会伦理、理法制度以及各种政治主张和人才问题,都是争论的中心。如人才问题,孔子提出“有教无类”的人才思想,并付诸实践。他弟子三千,贤人七十,学生除鲁国人外,还有秦、晋、郑、宋、吴、楚诸国的学生。其成分有贵族子弟南宫适、孟鲳子,有穷人子弟曾参、颜渊,有贱人子弟仲弓,还有被关押入狱的公冶长。孔子主张爱人、尊贤,教授诗、书、礼、乐、射,使学生获得更广泛的知识。墨子提出。“虽有工农与肆人之,有能则举之”、“官无常贵,民无终贱”的主张。孟子提出“国人皆日贤,然后察之”的主张和“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的在实践中磨炼人才的观点。荀子提出礼治学说,极力主张“尚贤”,他认为人君应有“平政爱民、隆礼敬士和尚贤使能”三大节,主张“贤能不待次而举,罢不能不倾不废”,即对待贤能者破格提拔,对不称职者即使是“王公士大夫子孙”,也要“归之庶人”。这些精彩的论述后来影响了整个封建社会,即使到今天也有许多可鉴之处。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的盛况,对学术的发展和各类人才的成长起了极大的推动作用。

  

分享到:
责任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