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头条汇总
在康熙时期 清朝的实力在全球能排第几

2016-05-14

  阎崇年说康熙是中国历史上盛世之一,他的根据是当时资本主义开始没多久,而美国还没出现等。并说当时清朝GDP是世界第一等,并说当时的八旗兵是世界上最强的一支骑兵,用了很多其所谓的证据来说明康熙时期中国在世界上是数一数二的,还说什么康熙时期的清朝是中国封建社会发展的顶峰,屹立东方之类的。

  清朝到底是不是封建社会我在另一个帖子已经说过了。当就比国家实力来讲,清朝在当时世界最多也就是个二流的国家,甚至连二流都不够。尽管当时西方世界的资本主义刚刚开始没多久。

  1、陆军军事力量

  就跟沙俄比较吧,相信大家都知道沙俄几百个盗匪兵就抵抗住清朝的几千八旗兵(有资料说是15000人)的进攻,几十年清朝从来没有真正清除过盗匪兵。最后的雅克萨之战更是清朝以十倍乃至20倍的人并且配备了大将军炮(此炮并不比沙俄盗匪兵的火炮差,相反在射程上反而比盗匪兵的跑更远)久攻不下,最后靠着最原始的围困令对方粮尽弹绝才勉强将城堡攻克。同时雅克萨城是一个沙俄匆忙建立的城堡并不坚固!!

  这一次战争之后,清朝跟沙俄谈判,此时的沙俄不仅在西方跟欧洲当时的军事较强国瑞典在大战,而且沙俄西伯利亚地区的蒙古人才反抗,就这样有利的情况下,清朝还是畏惧沙俄盗匪兵的战斗力,通过割让贝加尔湖流域的土地换取了和平,同时将黑龙江入海口附近的尼布楚变成代议地区,这为沙俄后来的入侵埋下了伏笔——尽管即使没有这个沙俄照样入侵,但是有了这个沙俄就会对黑龙江出海口感兴趣,入侵欲望更加强烈。

 

  沙俄盗匪兵是由流氓、土匪、囚犯、探险家等组成的,盗匪兵的军事实力在沙俄最多是2流,沙俄一流的军队在欧洲。而沙俄一流的军队战斗力比起当时的欧洲强国显然差了不值一档次,沙俄在欧洲往往是靠着人多跟瑞典等军事强国对抗,并且就这样沙俄在彼得一世改革前基本上是败多胜少。由此以比较可以看出如果当时欧洲的军事强国的军事力量是一流的话,那么沙俄国内一流部队最多也就是二流,而沙俄盗匪兵最多也就是三流。那么清朝的所谓八旗精锐呢?最多也就是4-5流。

  可见清朝自以为强大的陆军实力在世界根本就不入流。有人说了既然不入流怎么能入关呢?难道说明朝汉人军事力量更差劲。其实不是这样的,首先明朝政府是一个人对抗多个人:满清+李自成+张献忠+地方军阀,明朝的军事力量在抗倭援朝中消耗了相当一部分精锐,在后来努尔哈赤在萨尔浒之战中利用了明朝将领的战略失误灭了一部分精锐。

  大多数明朝军精锐是被李自成和张献忠的农民军靠着数量给消耗掉的,更有一部分是被相互扯皮导致了投奔满清的汉奸军产生。至于洪承畴和皇太极的最后一战,更是由于明朝中央的瞎指挥和地方总兵的慌乱而失败,并非八旗兵有多强!

 

  就这样明朝只剩下关宁军时,一直到吴三桂自动开关,满清军队一直无法入主中原,本身就说明靠着打猎等方式训练起来的八旗骑兵战斗力根本就是很一般。入关后八旗军更是靠着政治手段给汉奸军头目如吴三桂、孔有德等封官许愿的方式借助这些汉奸军打天下。而李定国更是在孤立无援和内部有矛盾等及其不利的情况下多次打败满清军就是最好的说明。

  2、海军军事力量

  清朝的海军力量根本不值得一提。在世界更是不入流!

  3、科技与文明

  康熙时期开始压制思想,康熙一朝几乎没有什么发明,戴梓发明了连发火统居然被弃之不用。明朝徐光启、宋应星等著作也是被列为禁书,由此可见清朝不仅不重视科学技术反而压制科学技术,唯恐科技发展了。至于文学家,曹雪芹也只能在家里受到严重打击后,处于无奈只能靠着写小说来摆脱悲痛。但当时的红楼梦并不出名。更何况跟四大名著有三本出现在明朝完全不能相提并论。

 

  至于军事科技,清朝更是远远落后于西方。本来明朝还能跟上西方的热兵器工业,在清朝康熙时期更是全面与西方拉大距离!

  4、经济

  唯一能有的说的也就是经济数量了,问题是清朝的经济也不过是战后的恢复并没有什么发展。明朝时期GDp在世界的比例还要高!!!说明相对而言,清朝的经济也是在退步!由此可见,康熙时候清朝在世界的地位最多是二流国家,显然要远逊色于当时如日中天的荷兰,也比正在大力上升的英国、法国要差得多。就是比起二流中的沙俄也要差相当的距离!

  由日本挑起,发生在1894-1895年间的甲午战争,是近代中日两国国运的大博弈。战争中,中国海陆军将士总计阵亡约二万四千六百余人。这些为国捐躯的士兵,本应有一方享祭之所,然而晚清以降,中国命运多舛,生者尚且如蝼蚁,况死者乎。曾经为了保卫国家献出生命的战士们,他们姓名籍贯如何?最终安息何处?在时间冲刷中却成了一个又一个的谜团。更因为败军不言勇的世俗传统,这些付出了生命却无法看到任何胜利希望的将士,很多时候被当做失败和耻辱的标志,鲜有人谈及。

 

  相比起战场上阵亡的将士,甲午战争中还有为数颇多的中国军人成为日军的阶下囚。这些人的命运,尤其是其中在日本羁押期间去世的人们的命运,则更是成了谜中之谜。随着甲午战事的演进,中国军队的大量人员被俘事件主要发生在丰岛海战、平壤会战以及旅顺和辽东海城、牛庄之战等重要的战役中。

  1894年7月25日,北洋海军“济远”、“广乙”号军舰在朝鲜南阳湾丰岛海域遭日本海军偷袭,爆发了甲午海上战场第一战——丰岛海战。“济远”逃跑、“广乙”重伤退出战场后,运送中国陆军官兵的商船“高升”号被日舰野蛮击沉,运输舰“操江”无力抵抗,成了日军的战利品。“操江”舰管带王永发及72名海军官兵是那场战争中最早一批被俘虏的中国军人。

  对待敌方俘虏,当时日军首先采取的是运回本土看押的方式。为了在日本国民面前炫耀战功,“操江”舰的中国俘虏一度几乎成了日军的宣传品。运输战俘的军舰抵达佐世保时,“船近码头即放汽钟、摇铃、吹号筒,使该处居民尽来观看”,尔后日军又强迫中国俘虏在街头游行示众,“使之游行各街,游毕放收入监,以示凌辱”。

 

  1894年9月15日,中日两国陆军在朝鲜北部重镇平壤爆发激烈的大兵团会战。因为粮弹不继,驻守平壤的中国军队于当天午夜冒雨弃城北撤,中途遭到日军伏击,伤亡惨重。突围途中大批中国官兵或因迷路,或被包围,或是受伤,成为日军的俘虏。根据日本军史记载,被俘清军中,47人因为试图逃跑被日军斩杀,25人因为伤势过重死去,3名在羁押期间因病死去,其余608人经由海运送去日本。一名被俘的中国军官曾记录下了当时的情景,真实再现了战俘的悲惨境遇:

  “……两手背缚,发用绳联。十八日申刻,始发给饭团一握,舌为匕箸,膝作杯盘,俯首就餐。忽尘埃上坠,泥沙兼半,口难下咽。渴极频呼,仅给臭水一滴。如是者二十余日,忽称送往伊国。足无整履,身少完衣,由中和至黄州,奔波百余里之遥,不容喘息。九月初八日在江口上船,如入陷阱。坐卧不出寸步,便溺均在一舱,秽气熏蒸,时欲呕吐。十六日至日本广岛下船,狂奔十余里,立毙数人,始登火车。十七日到大阪府,住南御堂厂舍。鸟正飞而入笼,蛙欲怒而在井。一日三餐,入口者无非霉烂萝卜。数月间遍身尽是腌脏衣服。似僧而有发,如道而无冠。月暗风凄,频洒思家之泪。”

  平壤之战失败后,甲午战争战火越过鸭绿江烧进中国内地。在接连进行的辽东战场诸战役以及威海卫保卫战中,又有大批中国军人被俘后押至日本,总计陆续被运送到日本看押的有千余人。作为最先到达日本的中国战俘,“操江”舰的七十余名官兵被送到日本九州岛最西端的长崎,拘禁在佐世保军港附设的监狱中,按照军官和士兵区分关押,每间囚室安置11-12人。

 

  平壤之战爆发后,数百名中国战俘到达日本,仅仅依靠佐世保海军监狱已经无法容纳,日本政府于是向一些寺庙和民间机构租赁场地当作“俘虏厂舍”,统一用于关押中国战俘,佛音缭绕的清修之地成了秘密的战俘营。除了别名南御堂的大阪难波别院、东京浅草的本愿寺等关押人数较多的寺庙之外,在广岛、松山、名古屋、佐仓、丰桥等地也都有寺庙被用于看押中国战俘,另外滋贺大津的本愿寺还被专门用作关押患有传染病的中国战俘。尔后从东北战场、山东战场上被俘的中国官兵,最先也被送至这些场所关押。

  甲午战争是近代日本经历的第一场大规模对外战争,清军战俘也是其第一次面对处理大批外国战俘事务的问题,其主要办法参照了欧洲国家的先例。中国战俘在日本主要是处于羁押地位,没有被投入苦役活动,不过日方经常性押送战俘外出进行侮辱性的游行示众。羁押期间,日方不断提审中国战俘,以图获取有关中国国内政治以及各支军队的情报。

  另外日方还以被俘的中国官兵作为人种范例,经常性进行各类医学测量活动。1894年出版的日本战时刊物《日清战争实记》上,就曾以“日清两国兵体格的比较”为题,刊载过这类测量结果。在对待俘虏的日常生活供应上,日本军方和民政部门一度互相推诿,都不愿投入过多资金,使得战俘的饮食、服装供应极为低劣。

  除了这些在日本的清军战俘外,1895年初,中国东北战场上接连发生了海城、牛庄等战役,也有很多中国官兵被俘。此时日方已经失去了最初得到战俘时急于炫耀战功的心情,反而视战俘为累赘,这些后期的清军战俘则被就地关押在辽宁海城,各项生活条件比之在日本的难友更为恶劣。

 

  1895年春,随着《马关条约》的签订,甲午战争以中国的失败告终。大战终止时,两国议及战俘交换问题,经过多次谈判,最终在当年的夏季完成交接。

  8月18日,关押在日本的清军战俘最先被放回。当天早晨6点30分,满载中国战俘的日本商船“丰桥丸”抵达天津大沽口外。中国交接委员、大沽炮台守将罗荣光派遣炮舰“镇海”号前往迎接,将放回的战俘976人从“丰桥丸”接驳送回天津。

  1895年8月26日,关押在海城的清军俘虏568人在城外的甘泉堡被移交给中方代表——辽阳州知州徐庆璋,被中国俘虏的11名日军士兵则被交还给日方。

  按照俘虏不祥的传统观念,饱经折磨重归故土的战俘中,士兵一律就地解散,军官则革除所有官职后遣散。被放回的“操江”舰管带王永发曾经上书为病死在日本的部下请求抚恤,结果招致清廷的责骂。在平壤因伤被俘的军官谭清远等,不仅被革职,还被追究被俘的罪责。这些曾为国家付出了鲜血的“不祥之人”很快便从档案中消失。

 

  人们常常因为甲午战争中的失利而用黯淡的目光去审视北洋水师。然而,到历史的长河中寻觅,会发现这支舰队曾经充分地发挥过自己的作用。发生在1882年的壬午兵变和随后中国陆海军在朝鲜的行动,在近代史上常被人忽略。然而,这却是一起对中国海军而言不应该忘记的事件。北洋水师在这次行动中的表现,证明了中国进行海军建设的价值。

  实际上,从1882年开始,中国和日本围绕朝鲜半岛先后展开了三次交锋,在1882年和1884年,中国曾两次挫败日本尝试控制朝鲜半岛的企图。

  特别是1882年的“壬午兵变”中,刚刚建立,主力仅有两艘巡洋舰的北洋水师,不但曾有力地阻止了日本第一次对”征韩论”的全面实践,甚至有机会轻松歼灭日本海军几乎整个舰队。所谓“壬午兵变”由朝鲜内部变革派与保守派,亲日派与亲清派的矛盾而产生。7月23日,在保守派支持下,部分朝鲜军队发动兵变,虽一度控制政府,但因为实力和时机的问题无法完全控制局面,朝鲜半岛一时陷入一片混乱。日本乘机介入,借口朝鲜方面的暴动目的反日,调动舰队前往汉城(今韩国首都首尔),试图火中取栗。而中国闻讯反应也十分迅速,立即调动的北洋水师组成编队开赴朝鲜平叛,稳定局势.

  8月16日,日本原驻朝公使花房义质率先遣支队一千五百余人到达汉城,17日,清军庆字六营淮军共计三千余人从驻地登州上船,在名将吴长庆率领下亦开赴朝鲜平乱。北洋水师提督丁汝昌率超勇,扬威,威远三舰护航,随即在汉城口外仁川与来犯日本舰队对峙,为陆军的行动提供了充分有效的屏障。

 

  这次中日在朝鲜的争端中,日本海军计划向朝鲜水域出动的舰只分为三批,8月8日,第一艘出动的日舰金刚号进抵仁川港,12日,比睿,天城,磐城,清辉,日进,孟春并花房义质的座舰迅鲸号共七舰到达朝鲜外海。同时,日本海军战斗力最强的装甲舰扶桑号已经在品川港枕戈待命,随时准备作为第三梯队开赴朝鲜参战。

  与它当时的主要对手日本海军相比,只有三艘军舰的北洋水师舰队无论从数量还是从吨位上,都处于相当的劣势。然而,这次争端的结果却是吴长庆部顺利平定兵变,确立了以闵妃为首的亲清政权,逼迫日方将其阴谋活动匆匆叫停,并在随后的谈判中取得了在朝鲜驻军,租界,以及控制其海关,电信等实际利益。

  这也是清王朝与朝鲜的宗藩关系第一次从礼仪性的朝贡走向事实的保护国形式。日本虽也在侵朝方面取得驻兵等一定进展,但因清军的直接介入,在朝鲜的威慑能力反不如兵变之前。此后直到1894年,中国在朝鲜半岛对日本始终保持着战略优势。

  值得一提的是,壬午兵变中,眼看全面控制朝鲜半岛已经不可能,日方曾借口部分人员被杀,要求朝鲜割让巨济,蓣陵二岛,以为登陆大陆的跳板。对此,中方以实力为后盾,协助朝鲜与日方斗智斗勇,最终仅以朝方赔付慰问金了事,完全粉碎了日方的企图。

 

  日韩双方争夺激烈的独岛(竹岛),正是蓣陵岛的属岛。因此,可说今天韩国能够与日本在这一领土问题上据理力争,还得益于一百多年前中国协助进行的这场谈判呢。这其中,北洋水师以三舰对八舰,吨位不到对方的二分之一,但与日本舰队对峙四十余日,丝毫不落下风,日军最终不敢进击,海军功不可没。

  在清军平定汉城兵乱的整个过程中,日军坐视中国陆海军增援朝鲜,竟然没敢向中国舰只发射一枪一弹。这次较成功的干涉行动,史家传统认为其关键在于当时北洋舰队有两艘十分先进的战舰,被日军认为一对一的战斗力远超在朝日舰,所以犹豫不敢一战。

    更多精彩:《凯风智见:清朝极品败家子之载澄 

分享到:
责任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