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头条汇总
西周帝王葬何处 为何至今无迹可寻

2017-10-25 来源:明朝那些事儿

西周帝王葬在何处?为何至今无迹可寻?答案只有四个字 

  西周,历十二个帝王,依次为武王、成王、康王、昭王、康王、共王、懿王、孝王、夷王、厉王、宣王和幽王。

  古无不死。西周帝王崩后葬于何处?还得从文王说起。文王是西周政权的奠基者,初居于岐山,后建都丰京(丰邑,丰河西岸)。古代帝王崩后,通常葬于离都城不远处,文王崩后就葬在丰京西三十里的一个地方——毕。

  武王即位后,将都城迁至丰河东岸,以便图商,此新都即镐京。灭商后,武王有意在洛邑营建新都,以统治东方,但未付诸行动而驾崩。武王崩后,也葬于毕,与文王在同一陵域。成王初年,周公摄政,营建洛邑,于是就有了宗周(镐京)和成周(洛邑)两个都城。周公薨后,也追随文王、武王葬于毕。

  其后,西周虽有两个都城,历代周王虽往返于二都,但镐京作为老根据地,其政治地位更高,是周王的主要活动地,许多大型典礼都在镐京举行。成王以降,诸王的葬处均无载,说明西周的陵域已成定点,既然文王、武王均葬于毕,则其余诸王也应葬于毕。但是,昭王、幽王因非正常死亡,葬处难说。

西周帝王葬在何处?为何至今无迹可寻?答案只有四个字 

  从史料记载看,毕在丰京西三十里,按说西周王陵应该不难找到,但千百年来无迹可寻。究其原因,不能不提到四个字——不封不树。

  关于不封不树,《周易·系辞下》记载,“古之葬者,厚衣之以薪,藏之中野,不封不树,丧期无数”。意思是说,古人死后,尸体用柴草厚厚覆盖,抬到野外隐秘安葬,不起土堆,不立标志,也没有服丧的规定。

  西周实行不封不树,帝王的坟墓与后世不同,因为当时只有墓,而没有坟头,即墓而不坟。到了春秋末期,才在墓上加了土堆,也就是坟头。当然,这种葬俗仅限于黄河流域,不包括后来纳入中华版图的江南、西北地区。

  因为不封不树,西周帝王陵没有固定的封土和地上建筑物,其具体位置在周朝覆亡后的漫长的岁月中被人们所遗忘,故千百年来无迹可寻。

  有人会问,今咸阳原上的周文王、周武王、周成王、周康王等帝王的陵墓是怎么回事?这得问两个人,一个是武则天,一个是毕沅。

西周帝王葬在何处?为何至今无迹可寻?答案只有四个字 

  武则天篡唐后,建立大周,为了证明其政权的合法性,硬是与周平王少子挂上了钩,继而追尊周文王为始祖文皇帝,并张冠李戴,以秦陵为周陵,将秦惠文王、秦悼武王的陵作为周文王、周武王的陵来供奉,造成后世讹传。

  到了清代乾隆年间,曾做过陕西按察使、陕西巡抚、陕甘总督的毕沅,考虑到周陵在毕,而自己又姓毕,觉得很有必要敲定周陵位置,就想当然地为周文王、周武王、周成王、周康王等帝王立了碑,“奉祀文、武、成、康四王及周公陵墓”(《清史稿·毕沅传》),继武则天之后又闹出了一个大笑话。

  那么,毕在何处?目前,主要有三种说法,一是咸阳原说,一是丰镐附近说,一是岐周说。西周帝王陵究竟在何处,还需要考古发现。

《凯风智见:《笑林广记》——清朝人的段子合集》  

《凯风智见:明朝鸿胪寺卿王士性如何评价各省人?》  

《文史新说:那些中国的“摔跤爸爸”》  

《文史新说:秦巴腹地一个鸡鸣三省的传奇古镇》  

《文史新说:高考古往今来一场未曾缺席的较量!》  

《文史新说:苏东坡的西湖情节》  

《文史新说:往事越千年 丝绸古道说新疆》 

分享到:
责任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