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百科博览  >  非遗博览
【行稳十年】非遗技艺传承助力乡村振兴

2022-03-08 来源:腾讯文化

图片由采访对象提供

 

图片由采访对象提供

国际在线报道(记者张艳、张国成、刘玥、夏秋):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以下简称非遗)技艺传承正在成为推动乡村产业发展,解决乡村就业,助力乡村振兴的重要力量之一。

贵州省赤水市被称为“中国十大竹乡”,“赤水竹编”既是该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也是赤水市的特色产业。最近几年来,当地竹编产业蓬勃发展,惠及3000余名群众就业增收。

十三届全国人大代表、贵州省赤水市大同镇民族村村民杨昌芹既是“赤水竹编”非遗技艺的传承人,也是“赤水竹编”产业化、规模化的带头人之一。

2012年以来,通过成立赤水市牵手竹艺发展有限公司,创立“极竹堂”品牌,杨昌芹先后带动100多名村民就业,帮助177户570人增收。此外,公司免费开办竹编工艺培训班,参与培训群众总人数达8100多人。

“品牌是通往市场的通行证。有品牌,才能走出去。”杨昌芹认为,非遗技艺作为传统文化精华,商品化、市场化天然具有优势,但是,任何商品走向市场必须要有品牌力量加持,只有形成优质品牌,打通产销渠道,形成完整产业链,才能将非遗技艺产业优势发挥到最大,惠及更多群众。

 

图片由采访对象提供

来自贵州省松桃苗族自治县的十三届全国人大代表石丽平对此持相同看法,作为“松桃苗绣”第七代传承人,过去20年,石丽平一直致力于塑造苗绣品牌。

2008年以来,石丽平成立贵州松桃梵净山苗族文化旅游产品开发有限公司,创办“鸽子花·松桃苗绣”文化品牌,先后解决4000多名留守妇女居家就业问题,帮助300多名贫困人口脱贫。

“除了在打造品牌上下功夫外,我现在提倡‘苗绣+’的发展模式,比如‘苗秀+服饰’。一件苗绣服饰上有中药材板蓝根原料的染线,这件服饰除了苗绣本身,还可以拉动板蓝根种植、织布、服饰销售等产业链的纵深发展,产业链完整了,丰富了,参与就业群众多了,乡亲们增收致富一定水到渠成。”石丽平说。

 

分享到:
责任编辑:栗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