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化历史  >  文化观察
韦应物的一首嫁女诗 尽显深沉父爱 入选《唐诗三百首》

2022-06-17 来源:腾讯文化

有人曾说,男人最是铁石心肠,但只要当了父亲,就会有一颗温柔的心。

古代很多文人都曾通过诗歌,表达了他们对子女的爱。

或是殷殷期盼,如苏轼的《洗儿诗》,“惟愿孩儿愚且鲁,无灾无难到公卿”;

或是深深思念,如王安石的《送和甫至龙安微雨因寄吴氏女子》,“除却春风沙际绿,一如看汝过江时”;

或是谆谆教导,如陆游的《冬夜读书示子聿》,“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古诗词里的父爱,深厚绵长,感人至深。

今天要讲的这首诗《送杨氏女》,是唐朝诗人韦应物在送女儿出嫁时所写,字里行间充满浓浓父爱,入选《唐诗三百首》。

 

古代文人大多风流薄幸,处处留情。

洁身自好,忠于婚姻的诗人,王维算一个,杜甫算一个,韦应物也算一个。

韦应物的妻子元苹是北魏昭成皇帝之后,其父在吏部任员外郎。

而韦应物的家族京兆韦氏,也是关中的名门望族,“城南韦杜,去天尺五”,两人算是门当户对。

韦应物年少以门荫入仕,后又被选拔为唐玄宗的贴身侍卫。

但是,就在元苹嫁给韦应物的那年,爆发了安史之乱,唐玄宗仓皇出逃。

韦应物失去了赖以生存的职位,也失去了可以耀武扬威的靠山,再无半分昔日的风光傲气。

幸而,他痛定思痛,改过自新,发奋读书,这才成了后来我们所熟知的山水大诗人。

而他的转变,成长,都离不开妻子元苹的帮助。

无论是他流落失职,改节读书时,还是后来重入仕途,辗转各地为官。

元苹一直为他打理家中事务,勤劳体贴,“仕公不及私,百事委令才”。

可惜的是,婚后二十年,元苹不幸病逝,令诗人肝肠寸断,写下了很多或满怀思念,或悲痛至极的悼亡诗。

“梦想忽如睹,惊起复徘徊”、“日入乃云造,恸哭宿风霜”、“家人劝我餐,对案空垂泪”……

比起一边念着“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一边又娶妻纳妾,处处留情的元稹来说,韦应物对亡妻的爱显然更加真挚深沉。

而且这份爱,还延续到了他们的儿女身上,从这首《送杨氏女》便可窥一二。

“杨氏女”便是他的大女儿,其夫名“杨凌”,古代女子以夫为家,冠夫姓,故称之为杨氏女。

根据史书记载,杨凌曾任大理评事,而当时韦应物在滁州(安徽)任职。

女儿要嫁到外地,路途遥远,诗人心中的担忧可想而知,所以便有了这首发自肺腑,满含深情的诗歌。

诗歌开头两句,“永日方戚戚,出行复悠悠”,以对偶的形式,极写诗人此时的心境。

“戚戚”、“悠悠”这两个叠词,不仅读来朗朗上口,更是渲染了一种悲伤忧愁的离别氛围,奠定了全文的情感基调。

而接着的两句“女子今有行,大江溯轻舟”,点出了女儿的远嫁,而这也是他担忧的根源。

“尔辈苦无恃,抚念益慈柔”,则体现了他平日里对女儿的关爱。

“无恃”专指失去母亲,最初源自《诗经·蓼莪》,“无父何怙,无母何恃”。

古人一向推崇“严父慈母”,但诗人怜惜儿女们自小丧母无恃,平日相处难免多了几分慈爱。

也正因如此,所以临别时才更加难分难舍,愁肠百结。

 

“幼为长所育,两别泣不休”,则是从小女儿的角度着笔,抒发依依不舍之情。

诗人虽然在日常生活中充当了“慈母”的角色,但他毕竟是男子,不可能抱着女儿痛哭流涕,所以只能通过描写姐妹俩相对而泣的画面,以此来表达他内心的伤感。

而“对此结中肠,义往难复留”,则将诗人送女儿出嫁的那种矛盾心情写到了极致。

一方面,“女大当嫁”,女儿的终身有了托付,身为父亲的他应该为此高兴。

另一方面,女儿远嫁他乡,此生也许再难相见,心中的不舍与愁苦可想而知。

可即使再舍不得,他也得含着泪,送别女儿,这样的矛盾心理,非过来人难以体会。 

接着的“自小阙内训,事姑贻我忧”几句,是对女儿的殷殷叮嘱,谆谆教导。

古人有“五不娶”,其中一条便是“丧妇长女不娶,无教戒也”,韦应物的大女儿便属于这一种。

因为没有母亲的教导,所以他很担心女儿嫁人后,不善侍奉婆婆,可以说是操碎了一颗老父亲的心。

但他转念一想,杨家是个厚道人家,应该不至于刁难女儿。

即便如此,他依然絮絮地叮嘱女儿,要勤俭持家,要孝敬长辈,要遵守妇道,要举止有度。

我们现代人也许对这些教条不以为然,但在古代却被奉为金玉良言。

而这些原本应该是母亲对女儿的教导,却从一个父亲的口中道出,其中所包含的父爱,浓烈而深刻,令人动容。 

“别离在今晨,见尔当何秋。居闲始自遣,临感忽难收”,这四句直抒胸臆,将离别,以及离别后再难相见的那种悲痛之情,刻画得入木三分。

而最耐人寻味的还属结句“归来视幼女,零泪缘缨流”。

送女儿出嫁,当着众人的面,诗人不好哭泣,然而回到家中,看到幼小的女儿,终是忍不住流出了泪水。

而他之所以落泪大概有两个原因:一是小女儿是由长姐看顾长大的,看到小女儿,难免会想到刚刚离开的大女儿。

那种生生别离,相见无日的悲痛终是难以抑制。

二是终有一日,小女儿也将出嫁,他将再次面临这种痛彻心扉的离别场面。

想到这里,心中怎能平静? 

整首诗来看,不假雕琢,不饰文藻,看似平淡朴实的话语,却仿佛字字从肺腑中镂出。

将父亲送女儿出嫁的那种矛盾而复杂的心理,将父亲对女儿那种深沉而真挚的爱,完全不走样子地表现了出来。

千年后再读,依然令人动容。

你还知道哪些描写父爱的古诗词?欢迎一起来讨论。

-END-

作者:解忧诗词

分享到:
责任编辑:栗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