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化历史  >  文化观察
李商隐随手拈来的四句诗 便表达了对妻子的无限深情

2023-07-01 来源:腾讯文化

在唐诗的冬天里不只是大地白茫茫一片的枯寂、晦暗,其中其实还掺杂着几分世纪末的华丽。为什么世纪末的心灵,在绝望、颓废之外,竟然反倒会在苍白中绽放出一种浓丽鲜艳的色彩呢?这个道理就好比重症垂危的病患,在临终前会出现回光返照一样,那是生命在做最后的挣扎,把所有的能量集中爆发出来,但在这一阵短暂的烟火绚烂之后就归向完全的死亡、彻底的黑暗。而在这样的“世纪末的华丽”里,李商隐是有代表性的一位诗人。

 

李商隐,很有才,也很孤独。一个人居住,一个人喝酒,一个人登楼,一个人游曲江,一个人看夕阳,一个人看月亮,一个人赏残花,一个人伤落花,开心的时候也是一个人赏晚晴。一颗孤独的心,对事物更能有深切的感受,体会到寻常人所不能体会到的。他就像处在海水的深处,别人处在浅水里,不同的深度,所以很难被人理解,他也无法教别人理解。习以为常,也就不再求人理解。所以他的诗歌总是哀伤而绝望,可是却无比的精美华丽,所以更令人唏嘘怅惘。

李商隐很少写绝句,但他的《暮秋独游曲江》,虽然在律句法则上似七绝,但句与句之间不尽符合粘对规则。作者故意让一二句之间不对,二三句之间不粘,并采用其独擅的字句重用的手法来叙事抒情,因此,成了词史上最特别的绝句之一。

《暮秋独游曲江》

李商隐 〔唐代〕

荷叶生时春恨生,荷叶枯时秋恨成。

深知身在情长在,怅望江头江水声。

其实这是一首悼亡诗。公元851年,也就是唐宣宗大中五年秋,李商隐的妻子王氏不幸病故。就在这一年秋冬之际,李商隐赴东川节度使柳仲郢幕府,直到大中十一年(857)春,李商隐才得以随柳仲郢返回长安。这首《暮秋独游曲江》便是李商隐在这一年秋暮,独游曲江(今西安城区东南部)创作的,以纪念逝去的妻子。因为李商隐无奈逝者已矣,所以这首诗格外的深情,也格外的凄惋。正如清代文学家刘熙载在《艺概·诗概》中评价李商隐诗所说的“深情绵邈”。

诗歌的开篇两句“荷叶生时春恨生,荷叶枯时秋恨成。”以荷叶起兴,荷叶既是诗人所见之景,也是诗人特意选取的意象,似不经意,其实饱含深意。荷为夏季典型花卉,其初生接暮春,其衰败接早秋,而暮春易让人产生时光匆匆,春光不再的惋惜;秋天气温下降,万物零落,容易让人产生生命凋零的遗憾,春愁与秋恨实为文人所痛恨却又无能为力之事,而这些被“荷叶生时春恨生,荷叶枯时秋恨成”二句道尽。

不仅如此,大中五年(公元851年)春,诗人从徐州武宁军节度使卢弘止幕府罢归,补太学博士,在京都与王氏度过了一段非常幸福的时光,但相聚没多久却不得不分离,此为“春恨”;是年秋,王氏病逝,相爱的两人天人永隔,此为“秋恨”。诗人将对爱妻的爱,沉痛的思念寄托在对季节更替的感慨中,深隐绵密,无法释怀。

第三句“深知身在情长在”一句无限凄惋,将前两句所蕴含的绵绵深情推向无以复加的诗境。如此一往情深的悼亡语,正如其作于东川的《属疾》诗所云:“多情真命薄,容易即回肠。”他也只不过暂存人世,最为伤心的是常常触绪成悲,哀思难禁。不过,这一句显得更为沉痛哀绝,唯《无题》诗中“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的至情之语可以仿佛。诗情亦由此臻于极至的境界。

第四句“怅望江头江水声。”,作者由情转景,他似乎在怅望水声,而不是在听水声,视听错乱,表达了诗人内心的哀痛至极。自古以来江水就是愁的代表,杜工部有“不尽长江滚滚来”,滚滚的长江水,是无尽的秋愁。诗人表面写景,实际上还是写愁和悲,只不过是换了一种角度而已,一个直接,一个间接,一个明写,一个暗写,一个是直抒胸臆,一个寓情于景。以景作结,诗虽然戛然而止,而情却如曲江流水,悠悠不尽,更加衬托了悲的无垠,情的绵长。

这首诗的诗眼在“长”字,与李商隐而言,情是思念亡妻之情,恨是对亡妻离自己而去的怨恨,所以这首诗中的“恨”与“情”是一体两面,想起亡妻与自己曾经的幸福,就是“情”,想起这个幸福已经不在了的现实,就是“恨”,所以李商隐就是痴情的伤心人,对亡妻日思夜想,时时不忘,就是“身在情长在”,“此身一日不死,则此情一日不断”。

分享到:
责任编辑:栗子